“校友经济”这一概念由著名经济学者、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金融研究中心吕世杰教授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是指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它以母校和校友为载体,目的是通过校友与母校之间天然的纽带,长期不断循环推动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新经济发展模式,校友经济蓬勃开展,方兴未艾。2017年,武汉市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通过武大、华科等高校同校友企业家签约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占当年全市招商引资签约总额的一半以上;2018年西安市全年校友经济招商签约总额1.9万亿元。2019年,多个城市继续跟进,校友经济得以越发受到政界、商界、学界的重视,逐渐成为热点。
据不完全估计,全国校友经济潜力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几乎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GDP的水平,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之所以校友经济可达到如此规模,主要是因为校友人群数量巨大,且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按照狭义的概念,校友经济特指与高等院校的校友相关的经济活动,据统计,截止201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并且仍然在以每年8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按照广义的概念,则涉及中学、小学的校友,几乎等同于全民经济。在如此庞大人群的基础上,因校友关系而产生的任何消费、投资、合作等经济行为都可以划归到校友经济范畴。
从经济学原理上分析,校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因为同其他经济形式相比具备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下面重点从交易成本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两方面进行分析。
先说交易成本优势。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
这一概念可以解释经济中的很多现象。例如,科斯用交易成本解释了企业的本质,即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太高,所以企业主和雇员间通过长期雇佣合同来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企业这种组织形态之所以存在的缘由。他也顺便把企业扩张的边界给解释了,即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如果高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不应该扩张了。
《明日3.0:交易成本与共享经济》一书的作者Michael Munger,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释了数字经济以及共享经济的价值。书中提到,人类经济经了三次变革:其一,由狩猎采集转入农业生产;其二,工业革命;其三,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经济革命。在“改进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之间”,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重点在前者,数字经济的革命则侧重于后者。
同样,用交易成本的概念,也可以解释“校友经济”的合理性。
Dahlman(1979)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类别化处理,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交易对象的成本。
因为校友圈是信息的集散地,所以可以降低搜寻信息的成本;因为校友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凡事好商量,所以可以降低协商和决策的成本、契约成本;此外,因为校友某一方违约的代价太大,往往意味着其在校友圈名誉的损失,所以履约率也相应较高,从而也降低了监督成本。综上所述,在校友圈内进行经济行为,往往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发展价值。
(有关于校友经济的另一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将在下篇文章介绍。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徐志勇,北京大学97级数学学院本科,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创始副会长,校友经济服务中心创始发起人。校友经济服务中心是由数十位各高校校友会的核心工作人员共同发起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宗旨是赋能广大校友会组织,帮助大家挖掘校友资源,发展校友经济,为校友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转自:校友经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