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1981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教授回母校讲学。讲座开始前,学校在敬文图书馆二楼东报告厅举行欢迎仪式,校长陈国祥、副校长张序余、物科院及化科院领导班子和师生代表参加欢迎会。张序余主持欢迎仪式,陈国祥致欢迎辞并向杨金龙院士颁发“杰出校友”荣誉证书。
欢迎会后,杨金龙院士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单分子科学简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科研院院长李亚飞主持。杨金龙院士首先对单分子科学的研究范围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他提出,单分子科学技术在物理观测、材料科学、电子芯片、生物制药等多个核心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接着,杨金龙院士详细介绍了光摄技术等辅助技术,单分子荧光观测等物理化学分子技术,以及低维纳米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功能化,固体表面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等更精微的微观世界探索进程,并围绕能量与空间分辨的单分子显微术,通过图片,动画展开详细讨论。
随后,杨金龙院士又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学检测技术等当前研究进展。杨院士通过动画展示了单分子世界的精彩细节,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兴趣。杨院士还针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讲述了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报告以诺贝尔奖得主费曼的憧憬“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作为结束。
讲座后进行了“我与学长面对面”访谈环节,杨金龙院士同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深入交流。 杨院士结合在南师物理系的本科学习,以及在量子化学中的科研经历,谈了自己对交叉学科的看法,对学术、科研精神的理解和对本科生科研的建议,他鼓励同学们在本科期间能够积极探索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领域。他表示,有时候我们所掌握的学识和知识反而会成为研究的制约因素,我们往往不会去证明一些看似平庸的问题,可实际去探究却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他提出,本科生进实验室可以不被论文成果等要求束缚住手脚,科研技能和寻找问题的能力才应是本科生科研教学的最终目的。
附录:
杨金龙院士简历:
杨金龙院士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81-1985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科院前身),获学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理论专业。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曾在意大利Padova大学、Cagliari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工作和访问,2018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院士长期致力于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4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280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 5篇、Nature子刊10篇、J. Am. Chem. Soc. 31篇、Angew. Chem. Int. Ed. 13篇和Phys. Rev. Lett 14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